近期声量最大的国产剧大约是《白夜追凶2》,但一开播口碑下滑严重,目前豆瓣6.8。
我没看,因此也写不了。
倒是对另外一部和《白夜追凶2》风格完全不同的刑侦剧上头了。
古典、“慢”,写实,连片名都透着一股结实的土味。
它不高级,但我看了几集,就确定是我今年最喜欢的刑侦剧了。
看这片名,就像上世纪90年代的电视剧,一股子《重案六组》的味。
不止片名,从故事到搭景到片头到演员的表演,都尽量走30年前电视剧的写实风。
跟《无证之罪》和《漫长的季节》也有本质区别,导演没想着在视听上做文章,也完全没有野心在叙事结构上做探索。
而是回归电视剧的本质:利用电影不具备的时长优势,老老实实推进,扎扎实实讲故事。
但看豆瓣评论,有些被网文和短视频喂养的观众很嫌弃这种剧。
因为反转不够,剧情不够炸裂。
毕竟现在2分钟的短剧就能给你憋出好几个惊天反转出来。
更重要的是,于和伟饰演的刑警,完全没有那种一闭眼就能猜出嫌疑人祖宗十八代的神探范。
非常不“爽剧”。
但有一些差评是我没想到的,一条是:东北话不标准。
一条是:为什么刑警队里没有女刑警?
但其实这部剧的编剧就是女性。
整部剧里大大小小的案件都是根据真实事件改编。
故事发展在虚构的和昌市,看风土人情和口音是东北,厚雪极寒,时间是上世纪90年代初,国企改制导致大量工厂濒临倒闭。
这个背景很多作品里用过,比如《漫长的季节》,但这次时代背景在故事里没有那么强的压迫感,或者说,导演无意过分强调这个背景。
整部剧的重点是:看那个年代的刑警们是怎么工作的。
第一个大案非常有90年代法制节目的“氛围感”。
许久没发工资的矿场,终于在过年前拿到了上百万的工资款,准备发给大家。
发工资的前夜,几个凶残歹徒全副武装闯进财务室,在新年鞭炮声的遮掩下,见人就开枪,并且试图炸开保险柜抢走所有人的工资款。
这是根据当年震惊全国的鹤岗1.28特大杀人抢劫案改编的。
我前面说导演没有在视听上做太多花活,但叙述技巧是有的。
那场抢劫戏,在第一幕里以及后面刑警侦查的过程中反复出现,每一幕都提供了新的信息和角度,而不是把一个大尺度的场景一再重复。
虽然这个案件噱头很猛,但真正体现这部剧魅力的,是刑警们“笨拙”的侦查方法。
不仅没什么神探降临的神迹时刻,反而跟普通人一样,会犯错,会打盹,会把有用的线索忽略掉,甚至还有小团体之间的勾心斗角。
当然有非常硬核的刑侦知识,比如多部门配合是如何实现,枪械专家和法医一起分析弹道那一段,非常精彩。
相比那种依靠“神探”个人灵感的破案,这种专业团队的细节呈现,更接近现实,更扎实耐看,这也是这种“老式”刑侦剧最大的魅力。
另外一点,给了坏人刻画空间。
这种大正剧,很容易把坏人脸谱化,把劫匪写成穷凶极恶要钱不要命的歹徒。
但第一个大案里,通过一场审讯戏就把这群歹徒刻画的很丰满。
人很精明,胆大心细,心狠手辣,但那个年代,“靠这些挣不到大钱。”
“于是,要干就干大的,小偷小摸没意思。”
而刚刚杀完无辜群众的恶徒回到家中,又是好爸爸好丈夫。
在有限的空间里,让歹徒有了非常具体的画像,也让案件超越了简单的视觉刺激,有了人性冲突。
落到正面角色里也是一样。
敢于呈现警察的局限性,比如想要功劳,有嫉妒心等等,让他们成为有血有肉的人物,而不是脸谱化的破案工具。
后面的剧情,甚至有了点职场剧的意味。
于和伟这次的表演也是收着的,甚至有点土。
没有那种演技神降的时刻。
但这是他刻意调试的结果,是跟角色高度匹配的。
审讯马苏的那一段戏,台词节奏非常好,表演极其准确。
以真实案件改编的刑侦剧,很容易让案件的炸裂性过度主宰艺术创作。
去年张译刑侦剧《他是谁》就有这样的问题,把各种骇人听闻的大案一个接着一个塞进来,让观众疲劳。
从目前看,《我是刑警》规避了这些问题。
不过,这部剧也存在很多影响观感的小问题。
首先是一些那个年代电视剧才有的陈旧价值观。
一位警牺牲之后,警察的妻子接到一个工作调动,要去其他城市工作。
她担心受不了孩子的苦苦挽留,就选择孩子睡着的时候不告而别。
这可是刚刚失去爸爸不久的孩子。
还有,不是所有的演员都是同期声,有些是后期配音的,能听出异样感。
以及,明明已经是一个虚构的城市了,车牌还打码,难道一开始用的是真实地名?后期才改成虚构的?
另外就是大家吐槽最多的,把不太血腥的画面打码。
我没看央视播出的版本,不知道是电视版也打码了,还是爱奇艺自己打的码?
总言之都是大可不必。
因为时间问题,我很少追这种30多集的长篇电视剧了,但这部剧我追的很有滋味。